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冬天创牛配资,陶渊明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后人看来,他应该是饥病交加,最后饿死了。那时候没有我的团长我的团,旁人救济不急。
他留给后世的那篇广为传颂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美好的乌托邦世界,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疾病痛苦,人人安居乐业,千百年来引得无数文人雅士心向往之,身体力行的去寻找,结果却一无所获。那其实不过是这位魏晋时期文人心中所勾勒出的一幅绝美的意境山水而已。
魏晋以及后来的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阶段,这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中国历史自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先三国鼎立,接着八王之乱,后又五胡乱华,封建中央集权的权威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却又恰恰给了知识分子活跃的舞台。人们的思想不再受到强权的禁锢而逐渐走向开放,思维活跃而多元化,这也造就了一大批性情乖张而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文人,他们刚正不阿,敢于对抗权威,坚守自我。
此时期的社会虽然因为政权更迭频繁而动荡不安,战争也导致大量老百姓流离失所曝尸荒野,但是创牛配资除了权力之争所带来的残酷之外,整个社会还是显示出了足够的宽容。政府高官甚至皇帝老儿有时听到一些文人的狂放之言,甚至夸张之举,虽然不认同,也厌恶,但是却也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打压,这也体现出了这个时代对思想自由的包容。
展开剩余79%司马睿有一次庆祝皇子诞生,大宴群臣。大臣殷洪也领了赏,但是他领赏的时候多了一句嘴:“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司马睿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什么意思呢?就是殷洪假客气说,微臣在生皇子这件事上没有什么功劳,怎么敢受赏呢?而司马睿就回他,生皇子这种事情,怎么能让你来抢功劳呢?君臣之间相互揶揄调侃,也不枉一桩千古趣事。
言归正传创牛配资。
按理说,陶渊明最初本有建功立业之想,也有匡扶济世之才,为什么后来数次辞官又归隐南山呢?加上深度酗酒,最后穷困潦倒,饥寒交迫,在悲惨当中离世,这也同样能在魏晋这个大环境中找到答案。
前文已经说过,魏晋时期政治虽然不清明,政权更替频繁,但是整个社会还是思想开明的,这也就造就了陶渊明独立的思想性格。
他本是东晋名臣陶侃的曾孙,怎奈出生时家道已然中落。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孟嘉,同样是名士,时人评价他“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陶渊明生活在外祖父家,想必天天耳濡目染,结果继承了外祖父不求虚名的率真个性,同时也继承了酗酒的嗜好。
在这里,陶渊明最大的收获,就是看了大量的书籍。外祖父家藏书极多,种类丰富,并不拘泥于经史。所以他博采众长,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心怀天下,大有抚慰苍生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也锻炼了他刚正不阿,正邪分明的性格。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所有读书人的美好理想在现实面前会碎得体无完肤。官场就是战场,在政治的权力场中,如果谁是个理想主义者,那你根本别想施展自己的拳脚和才华。你要想办好事,就必须学会见风使舵、委曲求全,也要懂得阿谀奉承、妥协让步,只有这样,才能绕过直来直往的阻碍,曲线救国。
但是,陶渊明办不到啊。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就是东晋时期有很严重的门阀制度,也就是士族势力。虽然他曾祖父是名臣,但他已然是没落士族后代,根本不配和其他人平起平坐。士族二十就能为官,寒门却只能三十为吏。所以当他第一次出仕做官的时候已经二十九岁了,而且仅仅是江州祭酒。祭酒是个什么官职呢?相当于是江州这个地方长官的秘书,也就是幕僚,没有实权,也就是写写文章什么的,所以他觉得完全不能施展开手脚,没干多久就辞职了。
后来他又先后投奔到恒玄和刘裕门下任官,没想到这两人先后谋朝篡位,他得知事情真相后,失望而愤恨地离去。
他陆陆续续又出任了一些小官,但都没干多久,最后一次,他在其他人的推荐下担任了彭泽县令,仅仅干了八十一天后又挂印而去,还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
现实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的满腔热忱最后全部熄灭,从此之后,远离政治,逃离官场,做起了他“悠然自得”的田园诗人。
从他的诗句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我们看到的似乎真的是一个悠然自得,闲适豁达的生活状态。然而,现实远比诗句中残酷。
他原本嗜酒,现在愈发严重,又加上不按时吃饭,还饮酒代饭,导致身体状况愈发不佳。而他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在义熙四年(公元408年)被一场大火无情吞噬,他被迫举家搬迁,家境每况愈下。而他的儿子据说是痴呆,根本做不了事,全家人的生活保障要靠他一力支撑。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越感力不从心。
但是这时候他还执拗地坚持着风骨和尊严。他所憎恨的刘裕终于在公元420年篡夺了东晋的天下,此后虽然朝廷和各方朋友都曾邀请他出仕,但他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不接受朝廷那足以养家的俸禄,而宁愿饿着肚子。有时候接受朋友们的主动救济,但是有时候就需要自己亲自上门乞讨及借度了。
在他的心中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念,向人乞讨及借度,丢的只不过是自己的脸面,入仕为官为虎作伥失去的却是自己的风骨。
哪怕是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他还是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淡然面对,即使饿着肚子,他也在歌颂田园,向往桃花源。终于在饥病交加中于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冬天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的一生似乎并不光彩夺目,但他在艰难困苦中的那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却让世人颇为景仰,尤其是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令无数后人心向往之。它是魏晋思想的结晶,也代表了魏晋时期的风范,它的出现并非偶然。一个不禁锢思想、不禁锢行动、自由开放而社会宽容的时代必定会不断产生绚丽的华章。
这世外桃源是否就是我们今日现实中的桃花源?不得而知。我们更希望它只是存在于陶渊明心中那对美好世界的乌托邦似的向往。但无论与否,太平盛世,安居乐业才是天下苍生毕生不倦追求的最终目标。
作者按:开明盛世更应当广开言路,兼容并包,这样才能政治清明,社会万象,思想活跃。一天天总是担心别人说坏话,说了一句不爱听的话就蹦得老高,说到底还是不够自信。有问题不可怕,承认他解决他,正确去面对,而不是所谓的为了辟谣而辟谣,长个草都要去辟谣。辟得多了,就闹笑话了,连自己都成为了辟谣的对象。
#长沙头条#
#历史#创牛配资
发布于:天津市优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